栏目导航

首页 > 战略合作伙伴>为什么中国缺失信用体系?

中国社会正面临比较严重的信任危机。在各种假冒产品盛行多年后,中国人跟陌生人接触时心存戒备,谈生意时也格外小心。正因如此,5月5日,中国政府宣布要建立国家层面的信用体系。

  据报道,这个 计划由中国国家发改委牵头,力争在2017年左右完成。届时,该信用体系将全面覆盖政务、商务、社会、司法四大领域,并集成现有的金融、工商登记、税收缴 纳、社保缴纳和交通违章等多个平台的信息,实现资源共享。该体系一经建成,每个中国人的相关信息都将包含在内。

  多年来,中国经济处在无信用体系保障的情况下运转。中国的银行喜欢把贷款发放给大型企业,特别是国有企业和一些高净值客户。普通民众想申请银行贷款,手续非常麻烦。老百姓要以不动产或汽车做抵押,才能获得贷款。因此,在中国,借记卡要比信用卡常见得多。

 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大笔现金时,中国家庭便很难通过信用卡透支取得,他们只有拿出多年积蓄或从亲友处借钱,贴补急用。此外,中小型私营企业也往往绕过银行,依赖所谓的“影子银行”(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的金融机构)来筹集资金。

  理论上看,建设国家层面的信用体系,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。在5月5日的报道中,央视援引中国经济学家戴险峰的话说,建立这样一个社会信用平台,“会大幅降低交易成本,增强经济活力;普通人获得信用卡会更容易,还能享受低息贷款和其他金融产品”。

  按照发改委公布的进度表,2014年6月底之前,政府将提出建立“以公民身份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代码制度”的相关方案,同时还将出台针对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初步方案。

  该提议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个人档案。档案极具中国特色,同时也很神秘,它记录了中国每一个城镇居民从入学到参加工作,在政治、户籍、奖惩等各个方面的表现。美国《纽约时报》记者尼古拉斯·克里斯托弗曾说,档案是“中国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办法”。

  不过,随着政府不再对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,档案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慢慢降低。2013年,央视做了一项名为“我们的档案正在变成一堆废纸?”的调查,有74%的受访者认为,档案和他们的实际生活已无多大关系。

  现在,政府建 立信用体系的消息一出,中国的互联网上便出现了诸多评论。一些人担心,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,意味着政府要强化对社会的监督和管理,有人还将其称为“另一种 形式的个人档案”。另一些人则希望,新建的信用体系中不要包含“政治成分”,因为这可能被用来针对异见人士。还有网友关心,如果信用系统内的个人信息遭窃 取或出现记录错误,又会造成什么影响。

  财经专栏作家叶檀认为,政府建立诚信社会,“首先应从政务信用开始,特别是建立针对权力部门和各实权部门官员的信用评价体系”,“公权力的示范是信用执行力的坚定保证,否则,新体系将演变为对普通公民的责任追溯”。

  这些担心并非 多余。以前曾有个别人通过伪造或篡改档案,获得私利。2004年6月,辽宁人曹忠武因诈骗罪、贪污罪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等,被判处死刑,并没收个人 全部财产。7年时间里,曹通过伪造履历、入党材料、任命书等,混进国家干部队伍,并挪用200万元公款,受贿135万元。曹在2005年被执行死刑。

  2013年11月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:“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”。因此,中国政府最好的选择,也许就是遵循市场规律,强化对经济社会秩序的透明度治理,将信用评价业务交给私营部门来做。